佛山“基孔”防控战中的平凡群像

2025-08-22 00:07:24 · 焦点

  盛夏的基孔佛山,一场突如其来的佛山防控凡群基孔肯雅热,影响了一座城,战中改变了一群人。基孔

  从7月上旬开始,佛山防控凡群时间的战中指针仿佛被拨快:乐从医院的李春带头在半天内搭起百张隔离床位;社区书记陆培浩早出晚归“追阳”;69岁的林冰在废弃祠堂里埋头清淤灭蚊;隔离中的患者梁雪也在网上努力科普防疫。

  这种比登革热更陌生的基孔蚊媒传染病,让整座城市在短时间内拉响警报。佛山防控凡群暴雨中的战中转运,烈日下的基孔挥汗,深夜的佛山防控凡群流调分析,白色蚊帐里的战中“线上教学”——近40个日夜,受基孔肯雅热影响的基孔这群普通人最朴素的努力,最真实的佛山防控凡群故事,最终拼接成佛山疫情防控的战中破局之路。

  患者梁雪:

  关节肿痛突袭,从心存侥幸到入院隔离

  “脚关节都肿了,像被扭了一样,每走一步都觉得困难!” 7月13日,梁雪脚踝传来钻心的疼痛,体温也爬升至38.1℃。

  此时,佛山第一例基孔肯雅热确诊案例才刚刚被发现几天,很多人还没把这个“怪病”当回事。

  梁雪是佛山新城一家培训机构的硬笔书法老师,突发关节疼痛,她还以为是自己上下楼梯太狠,劳累所致。

  然而,隔天,这股疼痛继续蔓延——手腕、手指,甚至脚趾关节都在酸痛。更让她心头一紧的是,掌心悄然冒出一粒粒米粒大小的皮疹,“不痒,但一按下去就疼痛。”

  梁雪不敢耽搁,赶往乐从医院发热急诊。结果很快出来:登革热核酸,阴性。正当她带着侥幸准备离开时,医务人员补充的通知却让她的心再次悬了起来:“你的血样还要送去做基孔肯雅热检测,结果今天出不来,等疾控通知吧。”

  很快,已经拿到确诊结果的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了。从时间上看,梁雪也属于最早一批就诊的患者。“知道你关节疼,行动不方便,慢慢收拾,我们等你。”他们解释,按疾控流程,需要她尽快收拾好必要的个人生活用品,自行前往乐从医院接受隔离观察。

  没多久,楼道里就传来“滋啦滋啦”的声响,消杀人员背着喷雾器喷药作业,消毒水味顺着门缝钻进来,这让梁雪的心又是一沉。

  踏入乐从医院,办理入院、换上病服、挂上点滴……透明的药水顺着输液管一滴一滴往下落,在玻璃瓶里溅起细小的水花。几瓶药水缓缓流入血管,到了晚上,脚踝的疼痛已有所减轻。

  躺在隔离病房,白色的蚊帐像一层薄薄的纱,将病床与外界隔开。梁雪恍惚间有种重回大学宿舍的错觉,只是身边没有了室友的嬉笑声,剩下隔壁床病友浅浅的呼吸声。

  此时梁雪才知道,她所在的顺德,已经成为佛山乃至全省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每天和病友交流,大家既困惑又无奈:这病毒真是防不胜防。“完全不知道是在哪里被蚊子叮的”“不知道多久才能转阴”……

  住院期间,梁雪把自身经历发到了社交平台。她没想到,评论区涌现出上千条留言。有人问病状,有人问隔离事宜,有人问防护措施,她耐心回复和解答。

梁雪把自己从确诊到住院隔离的经历发到了社交平台后,吸引了网友的关注,咨询留言超1000条。 受访者 供图

梁雪把自己从确诊到住院隔离的经历发到了社交平台后,吸引了网友的关注,咨询留言超1000条。受访者供图

  “当一次教材,让其他人吸取教训也好。”看着评论区里诸如“原来清理积水这么重要”的留言,梁雪感慨。

  在精心治疗后,转机出现了。7月18日清晨抽血后,当晚10点,值班护士通知梁雪:“好消息,基孔肯雅热核酸阴性!你可以安心回家了!”梁雪连日来压在心头多日的巨石,终于落地。

  出院后,她和家人逛商场、吃饭看电影,生活一切如常。

  而在此时,还有一群人正在为疫情防控努力。

  护理组长李春:

  半天筹建感染院区,百张床位迎战“基孔”

  在梁雪前往医院就诊的前三天,乐从医院骨科、神经外科护理组长李春才第一次了解到基孔肯雅热这种罕见的疾病。

  这一轮基孔肯雅热的“零号病人”出现在顺德乐从。为满足确诊基孔肯雅热病例收治需求,乐从医院租用了水藤康乐医院一层半空间,设置拥有101张床位的感染四区,并于7月12日开始收治确诊病例。

  当时,李春接过了赴水藤康复医院筹备感染院区的任务。说是筹备,留给她的只有半天。病床挂上蚊帐铺好床单、病区门口挂上门帘、将药品和物资送到病房,7月12日下午五点后,她就迎来了首批7名患者。

李春在乐从医院感染四区开展隔离病区管理工作。受访者供图

  这是一场遭遇战。从流程改造、环境消杀、床边宣教到探视管理,每一环都是新课题。“隔离管控下,病人不得外出,活动范围受限,部分患者还因为想外出购物或坚持回家而产生抵触情绪,这给管理带来不小挑战。”李春说。

  随后,新患者被源源不断送进来,单日最高收治近40例。好在大部分患者都是轻症,除了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并无其他严重症状。而且,虽然没有特效药,但通过中药治疗皮疹和缓解关节疼痛,收效甚好。

  棘手的是院区里占比近1/3的老年患者。他们大多背着高血压、糖尿病的“老毛病”,有的还带着心脏病史,基孔肯雅热引发的高热和关节痛,像往本就脆弱的身体里扔了颗石子,稍不留意就可能激起连锁反应。

  8月2日,午后的骤雨来得又急又猛,紧急呼叫铃突然尖锐地响起。李春走进病房一看,62岁的胡姨正蜷缩在病床上,牙齿打颤得像风中的落叶,额头滚烫得吓人,监护仪上的体温数字正一路飙升,红色预警灯刺眼地闪烁着。

  “立刻启动转运预案!”李春的话音刚落,走廊里已响起急促的脚步声。在采取急救措施后,她和同事们推着担架冲向救护车,在倾盆大雨中将老人转送到有手术条件的乐从医院。

  当天,这位老年患者顺利完成了手术,转危为安,李春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眼看着病房中还有不少是患有基础病的感染患者,她清楚饮食管理不能含糊,得赶紧把营养这件事抓起来。

李春尤其关注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感染患者,通过用心护理,助力他们早日康复出院。受访者供图

  于是,她带着护理团队与食堂负责人沟通,专为糖尿病患者重新搭配新的菜单。监测数据很快反馈回来:患者餐后2小时的血糖,稳定在了理想区间,这让李春踏实了不少。

  8月8日,随着基孔肯雅热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乐从医院负责管理的感染四区关停。连续奋战了27天的李春,离开了感染院区。回到家后,她倒头大睡一场,不用再时刻紧绷神经应对各类紧急状况,这次她睡得格外安稳。

  社区书记陆培浩:

  猝不及防迎“首例”,全力保卫万人社区

  当李春在医院中救护病人,腾冲社区党委书记陆培浩也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倦之中。

  7月7日,北滘林头社区卫生服务站助理医师周婉芬将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率先上报,并最终确诊。疾控人员在进一步流调追溯后,发现了更早的疑似病例居住社区——乐从镇腾冲社区。

  腾冲社区常住人口约10800人,其中本地户籍约3650人。在这位“零号病人”被发现确诊前,这个社区里已有部分居民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的症状。但因为轻症为主,大部分人起初都没太当回事,只当是普通感冒或中暑。

  这些症状像散落的拼图,在确诊消息传来后,才逐渐拼凑出疫情扩散的轮廓。这也让陆培浩意识到,这场仗远比预想得更复杂。

  随即,一场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清除杂物、消杀宣传的“防蚊战”全面打响。社区2171 间房屋及建筑物被划分为20个大网格和74个小网格,每日开展入户检查与消杀。而无人居住的闲置房屋、公共区域等,则由另一组专人负责消杀和清理,确保不留空白。

腾冲社区开展灭蚊消杀作业。受访者供图

  对于陆培浩来说,比“倒水”更棘手的难题,莫过于发动居民抽血检测。有人直接拒绝,有人以各种理由推脱,有的声称家中事务繁忙抽不开身,有的担忧抽血对身体有害。

  迎难而上,陆培浩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先后召开居民代表会议、出租屋主代表会议、企业代表会议,一遍遍解释检测的必要性。 

  面对居民代表,他们算起“家庭健康账”:一户漏检,可能全家遭殃,治疗费用、误工损失加起来,远比对检测花的功夫多得多。

  对着出租屋主代表,算的是“出租收益账”:要是租客感染病毒引发聚集性疫情,房屋得停租消杀,损失的租金可比检测成本高几倍。

  到了企业代表面前,摊开“生产运营账”:一旦出现员工集体感染,生产线停摆、订单违约的损失,哪是花在检测上的小钱能比的?

  随着一笔笔账算得明明白白,越来越多人开始理解防疫的紧迫性,主动配合检测和消杀的居民也多了起来。

  在抽血检测的同时,社区还要入户查清传播源头。每天天刚蒙蒙亮,陆培浩就带着流调小组的成员敲响一户户居民的门,问清楚情况。夜幕降临时,社区居委会的灯光依然亮着,陆培浩和队员们对着一堆流调资料梳理分析,地图上又多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标记。

陆培浩(中)清理社区公园垃圾,降低蚊媒滋生风险。   受访者 供图

陆培浩(中)清理社区公园垃圾,降低蚊媒滋生风险。受访者供图

  在最高峰,腾冲社区有1000多人投入到防蚊战里。随着各项防控措施的持续推进,布雷图指数开始逐步下降。7月底,新增病例悄然降至个位数——这个曾让所有人彻夜难眠的数字,此刻在报表上温顺地起伏。如今,清晨和日暮时分,消杀工作依旧按照精准的网格有节奏地推进,只是褪去了往日的急促,病例分布图用黄笔标注的风险点也日渐稀疏。

  陆培浩知道,这一切都在无声宣告,社区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段。但为了巩固前期的防护成果,他丝毫不敢懈怠,继续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发动居民开展爱国卫生统一行动。

  老人林冰:

  12小时,组队决战20年蚊巢

  杂草高过膝盖,雨水积在低洼处,蚊虫嗡嗡盘旋。69岁的南海狮山人林冰抬脚踩进泥里,黑水漫过鞋帮,发出“咯吱”一声。

  她一锄头楔进淤泥,翻出一块腐叶,蚊虫“嗡”地散开。她弯腰捡起碎砖,丢进编织袋,动作利落。旁边,七位同样年过花甲的阿姨各自忙活——有人铲泥,有人拔草,没人说话,只有工具碰撞的闷响。

  这里是狮山镇联和社区释石经济社一处废弃20多年的老祠堂,堆积多年的碎砖、杂草和积水已成为蚊虫滋生的绝佳温床。在释石经济社,这样大大小小无人问津的闲置地有20多处。

  而林冰所在的,是一支平均年龄65岁的“银发灭蚊队”。这个夏天,像无数佛山人一样,他们开展了一场拯救家园的灭蚊行动。

  与很多地方一样,在这场疫情中,联和社区也未能被病毒“豁免”。林冰的儿媳妇是村里的妇女主任,7月里的一天,儿媳妇回家发宣传单时顺口说一句:“现在社区卫生黑点多,要清积水和垃圾,光喷药怕不够。”

  林冰没多话,第二天就约了几个老姐妹,带上锄头、铁铲出了门,“我们都是干农活的,有力气,现在也有空闲,就帮村里一起灭蚊。”

林冰(右)与姐妹一起抬起祠堂里的废砖头。  戴嘉信摄

林冰(右)与姐妹一起抬起祠堂里的废砖头。 戴嘉信 摄

  年轻时,林冰在建筑队搅水泥、装门窗,后来也干过种植花草的生意,臂力至今没松。孩子们起初担心她累着,但看她每天回来精神头反而更足,也就不再拦着。儿媳每天出门前都会给她备好驱蚊水,叮嘱她“别让蚊子咬”。

  清理工作比想象中更为艰难。很多深扎土中的枯枝,往往需要多人合力才能拔出。不少板结的建筑垃圾与泥土黏连成块,低洼处积攒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霉味。

  “来,咱们一起!”随着林冰一声招呼,两名老人合力抬起一块沉重的废砖头,缓缓挪向等候的运泥车。

  林冰和其他阿姨退到祠堂门外,喝了口水,又折回去继续清理。经过12小时的奋战,祠堂内外的杂物、积水和蚊虫孳生地被彻底清除。傍晚,最后一堆垃圾装车运走,祠堂终于露出原本的模样。

  8月16日,雨后转晴的佛山,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统一行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物业小区、工厂企业、个体商户、家庭一起出力,开展卫生整治。

  这一天,佛山新增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52例,实现新增病例连续下降。一座大城,已经闯过了夏天里最艰难的时刻。

  采写:蒋晓敏 欧阳少伟 肖莎莎

  策划:陈捷生

  统筹:赵越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佛山“基孔”防控战中的平凡群像, 周游列国网 sitemap 0.0427s , 9366.1171875 kb